蜀漢內憂外患,孔明如何讓局勢轉危為安?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安居平五路”的故事。
講的是在蜀漢先主劉備死后,曹魏趁蜀漢新君即位、內政不穩之時,發動五路兵馬進攻蜀漢,但被漢相諸葛亮巧妙地一一化解。
讀罷這個故事,讓人們不得不佩服于孔明的神機妙算,竟在彈指之間消除了蜀漢君位更迭后面臨的巨大危機。
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安居平五路”雖然未曾真正發生,但在那個時間節點,蜀漢的內憂外患卻遠比小說里描寫的還要嚴峻,簡直可以說到了命懸一線的地步。不過,和小說相仿佛的是,正是有諸葛亮力挽狂瀾,蜀漢最終穩定了局面,開啟了嶄新的后主時代,也由此讓三國鼎立的局面多延續了40年。
那么,在危機四伏的巨大壓力下,孔明到底是如何令蜀漢轉危為安的呢?
內憂+外患,后主接過的“爛攤子”
用“爛攤子”來形容后主劉禪從其父手中接過的這個江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早在劉備尚未辭世時,蜀漢境內的叛亂已成星火燎原之勢。章武二年(222年)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聽聞先主病危,即據郡反叛,次年三月迫近成都。很快,益州南部越㒞、牂牁、益州(建寧)三郡相繼叛亂,整個益南只有永昌郡還在苦苦支撐。不僅如此,盤踞益州的雍闿連通東吳,孫權署其為永昌太守,并將原益州牧劉璋之子劉闡置于東吳與蜀漢的交界處,以其為益州牧,意在利用劉璋父子在蜀中的舊有影響力擴大蜀漢的反叛力量。故而等到劉備甫一去世,“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三國志•蜀書•呂凱傳》),形勢幾近不可收拾。
除去這些公開的叛亂,先主創業僅僅兩年便撒手人寰,更是引發了整個蜀地人民對蜀漢這個新政權嚴重的信任危機。之前,周舒、杜瓊等巴蜀士人早就有將讖語“代漢者,當涂高也”解釋為取代漢朝的將是曹魏,“鄉黨學者私傳其語”(《蜀書•周群傳》),其在蜀漢民間已有一定的輿論基礎。
劉備病重的消息傳來,更有人公開宣傳“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寅卯之間當失之”(《蜀書•周群傳》)。由于劉備兵敗夷陵乃是壬寅年,而劉備之死便在癸卯年,所以廣大蜀民紛紛對蜀漢的前景感到堪憂。
曹魏則趁機開展了空前強大的輿論攻勢,“陳天命人事,欲使(蜀漢)舉國成藩”,希望蜀漢自動放棄帝號,為曹魏藩屬。可以說,這些內憂加上外患,使后主登基伊始便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這也正是諸葛亮后來在《出師表》中所提到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