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政治為何成了明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歷朝歷代,皇帝常常通過賦予低級別官員實權以制衡現有體制下的高級官員,以此提高皇權。
這一手段早已被后來的皇帝們用的爐火純青。而到了明朝這一手段最終演化成重用宦官來提高威權。明代宦官政治也成為明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一、明代政治體制上的巨瘤
明代宦官之所以為后來史學家們所詬病,原因在于其危害不僅僅是某些宦官對皇帝進讒言導致皇帝決策出錯,更是因為宦官儼然成為明朝政治體制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規模之龐大,權力之無所阻礙,使后來政治改革者只能選擇與其合作而難以將其清除。
在明代宦官等級分明。我們常說的太監實際上是宦官體制中的最高等級。太監通常擔任各個衙門的長官或者是鎮守太監。(朱棣遷都后派太監前往南京就任守備,故稱鎮守太監)。太監往下依次是少監,監丞,烏木牌(烏木牌和手巾、小火者都承擔著皇宮內的苦力活)。
宦官集團除了等級分明,其職能劃分也相當明確、全面,從某種程度上能和朝臣系統相媲美。
影視作品中的明代宦官
首先在職能上分為內外。對內負責皇宮維持和運作。對外監視各地,擔任各地方守備亦或是皇帝特使。設在皇宮之內的機關,是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在內的二十四衙門。其中司禮監是內外宦官系統的核心。其他宦官碰到司禮監,叩頭稱其為上司,他們掌控著全國大小宦官部門。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司禮監,還有諸如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惜薪司,兵仗局等。他們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了皇宮內的基本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