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吃葷,那不吃肉是從誰開始的呢?
在大多數人的固有印象里,和尚是不能吃肉的,《西游記》中一心口腹之欲的豬八戒,總在取經路上被師父批評,《活佛濟公》中說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濟癲和尚,也一向被視為和尚界的荒唐代表。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和尚角色,無疑佐證了和尚不能吃肉這一點。
但事實上,早期的佛教是允許吃肉的,只不過到了豬八戒和濟癲和尚的年代,僧人禁止食肉已經成為了佛家戒律。
一、佛家戒律
和尚的戒律之一是不食葷腥。今天的葷通常指雞鴨魚這些肉食,但最初并非如此。
“葷”字的偏旁是草字頭,可見“葷”本與植物有關。事實上,葷最早的時候音同熏,意思是氣味熏人的植物。《本草綱目·菜部》談到“葷”時,講“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其中“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大抵都是一些氣味濃烈的調味料,和肉類并無干系。佛家認為吃五葷耗散人氣,有損精誠,所以戒葷食。
至于“腥”,其實和今天的葷更加貼近,指的是雞鴨魚肉等肉食。佛教通過“托缽乞食”來修行,托缽乞食的所得具有偶然性,和尚并無挑剔的余地,因此早期的和尚,只強調不殺生,而不禁止吃肉。
不過,早期佛教對和尚所吃的肉有一定要求,必須是“三凈肉”。何為三凈肉呢?“一我眼不見其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而殺之疑者”,即為三凈,也就是不在自己面前被殺掉的動物、不是專門為自己殺掉的動物、沒有因自己而死的動物,它們的肉就是三凈肉。
此外還有“五凈肉”,在“三凈肉”的基礎上增加了“鳥食”和“自死”兩項。所謂鳥食,就是弱肉強食下被鳥獸蠶食的動物;所謂自死,就是自然死亡的動物。
而僧人不能吃肉的傳統,是從南梁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