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援朝明軍敗多勝少,為何日軍沒加大攻勢?
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丁酉再亂”。相較于明軍取得了平壤大捷和碧蹄館之戰取得勝利的第一次抗日援朝,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的作戰爭議頗多。除了明朝水軍在露梁海戰中取得輝煌勝利,明軍陸軍的作戰并沒有取得較多像平壤之戰那樣的攻城拔寨,殲滅日軍主力的勝利。明軍的第一次蔚山之戰、第二次蔚山之戰、泗川戰役和順天戰役都都沒能完成預期的作戰目標。可以說,明軍的第二次抗日援朝敗多勝少。
但即便是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敗多勝少,日軍依然在1599年選擇從朝鮮撤軍。這就意味著,明軍在戰略上勝利完成了抗日援朝的任務,讓日軍此后300多年間不敢再次侵犯朝鮮。
那么,為何在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敗多勝少的情況下,日軍依然選擇撤軍?日軍的撤軍和豐臣秀吉去世真的有直接關系嗎?
第一,豐臣秀吉發動的第二次入侵朝鮮的戰爭,其作戰的目的并非是武力占領朝鮮,而只是通過戰爭的方式,逼迫朝鮮成為日本的附屬國。
1597年夏天,日軍大規模出兵進攻朝鮮,拉開了第二次入侵朝鮮戰爭,也就是“丁酉再亂”的序幕。但對于日軍第二次進攻朝鮮的動機,也就是發動戰爭的動機,史學界有爭議。
日本近代歷史學家德富豬一郎在其著作《近世日本國民史·朝鮮役》中承認,日軍第二次進攻朝鮮已經不敢打進攻明朝的想法,只有進攻朝鮮的想法。而且,日軍連拿下朝鮮全部國土的野心都沒有了,只想拿下朝鮮半島南部的全羅道地區。
日本國內學者中野等在其歷史著作《秀吉的軍令和大陸的次攻》中指出,日軍進攻朝鮮的想法只是為了占領朝鮮南部地區,這一說法得到了我國研究壬辰戰爭的歷史學者楊海英女士的贊成。
當然,上述觀點是近現代學者的看法。但上述觀點并非是空穴來風。有當事人歷史資料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