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最熟悉的三國史,其實比你想象的要難懂
在寫三國之前,有很多人跟我說,三國的名將就不用寫了,因為大家對它太熟悉了,從小羅貫中就熏陶了一遍,后來易中天等現代學者又演繹了一遍又一遍,大家早就審美疲勞了,你也講不出啥新意來,不如不寫。
然而寫名將,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繞不過去的,而且大家不知道的是,即便各種作家文豪、專家學者演繹、研究了這么多,三國人物的英雄魅力仍有未被發掘之處,甚至還有諸多歷史真相值得進一步研討、辨析、深究。說一句你或許不相信的話,你以為你最熟悉的三國,其實是隱秘最多、問題最多的謎一般的歷史時代。就如你熟悉曹操的奸詐,卻不了解他的辛苦;你熟悉諸葛亮的智慧,卻不了解的他的嘆息;你熟悉關羽的高傲,卻永遠不了解他的孤獨。
那么,三國為什么會成為這樣一個最熟悉的隱秘史呢?第一個首先得怪董卓,東漢本是一個極重文化傳承與歷史記錄的時代,其國家圖書館也相當興盛,《隋書·經籍志》曰:“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經術……石室、蘭臺,彌以充積。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只可惜董卓之亂,遷都洛陽,這些圖書檔案損失慘重,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一》就描述說,當時“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才七十馀乘,道路艱遠,復棄其半矣。后長安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焉。”總之是全毀了。
而我們第二個要怪的人,你可能想不到,那就是向來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司徒王允。
如前所述,幾次大亂,國家典藏都被毀了,但這也沒關系,畢竟還有民間私人藏書和一些記憶力很好的歷史學者。比如東漢末年就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與藏書家蔡邕,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并負責撰寫著東漢朝的國史《東觀漢記》。只可惜,董卓被呂布王允所殺后,蔡邕竟被當做余黨抓了起來。其實蔡邕不過是個文化人,并未參與董卓亂政之事,只不過與董卓有些私人恩義罷了,但王允卻堅持要殺了蔡邕。蔡邕便效法司馬遷,表示愿意接受肉刑贖罪,以完成修成漢史的夙愿,但王允堅決不同意,還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后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圣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