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翻德國,直逼日本,中國的擎天柱終于硬氣了
在今年五月,國家公布“穩經濟大盤”利好政策的時候,將“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特意單列,可見對汽車消費提振經濟寄予厚望。
許多人覺得,今年疫情之下,好多人收入減少,捂著錢包過日子,這時候提倡大家“買汽車”,甚至宣傳買“家庭的第二輛”,是不是有些“何不食肉糜”呢?
國家鼓勵汽車消費當然不是想掏空老百姓,而是汽車工業確實在經濟大盤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全民角度,“購置稅減半”僅僅是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實情并非如此。
當今世界,我國最引以為傲的是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全產業鏈的優勢。
制造業全產業鏈不是“生來就長在中華大地”的,而是我國的人才規模,基礎設施,市場容量能夠養活全產業鏈。
國家曾經將房地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引發不少非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房地產行業的上下游鏈條,是影響最廣最長的工業鏈條。
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我國房地產行業年產值高達22萬億。疫情之下,經濟增長乏力,22萬億的房地產行業不敢驅動,當然要尋找能夠頂替的產業。
在制造業,僅次于房地產的就是汽車工業。我國汽車工業年產值超過8萬億,上下游同樣影響幾十個工業細分行業。
汽車也是全民消費中僅次于房產的第二大件。每一輛汽車售出的背后,每一個零件,包括石油和電力的消耗,都養活生產和銷售環節的龐大就業群。
所以,國家將支持汽車工業放在穩定經濟大盤的特殊地位,看中的是同時振興消費,制造業與就業,一舉三得的效果。
當然必須承認,不僅是2020年以來的疫情影響,實際上2018年以來,我國國內的汽車保有量,年銷售量依舊傲視全球,但是增長率已經“幾乎見頂”。
一個“增量幾乎見頂”的行業,前途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