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與臺海背后隱秘的中美金融對決,意義深遠
美國渡劫的最佳選擇是中國?
現在歐洲用燃燒自己的脂肪來拯救美國,然而這筆賬的盈虧該怎么算,關鍵還要看美國能否撕開中國的防線。中國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和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工業現代化道路,歐洲很糾結:一方面搭上中國這條快車道,讓歐洲收獲頗豐;另一方面這也預示著未來的國際中心將向東方轉移,吃拿卡要多年的西方國家又不愿意看到這一幕。
所以,歐洲在對華態度上兩極分化,經貿上盡可能保持和中國合作,政治外交上則緊跟美國步伐打壓中國。歐洲既想享受中國發展帶來的紅利,又不想中國分這塊蛋糕。這種心理上矛盾,導致歐洲在很多戰略上顧此失彼。
歐元對美元匯率一再刷新歷史低點,美國對歐洲的收割已經有明顯剎不住車的跡象。前幾日歐洲央行宣布加息75個基點,創下20年來最大幅度加息,反饋出當前歐洲局面的艱難。因為就算當前美國想放過歐洲,但美元的持續加息,疊加市場對歐洲的擔憂增加,美國想剎車也剎不住了,歐洲只能被動地跟進加息,以期望穩住當前的匯率。
制裁俄羅斯讓歐洲重創,過去8個月歐洲能源價格漲幅超過38.3%,歐洲的通脹率也達到了9.1%。迫使歐洲不得不花費千億的資金,來緩解能源漲價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而美聯儲加息讓歐洲大量的熱錢流向美國,社會福利、天價能源都在掏空歐洲,越來越少的錢要解決越來越多的危機,歐洲咋辦?
美國穩住加息也不是穩操勝券,一個歐洲吃不飽的,美國體量太大,需要尋找下一個對象繼續吃才能渡劫。美國有三種選擇:下策是收割日韓、北美和拉美,可勉強穩住盈虧水池;中策是在下策的基礎上對國際能源國家再進行一波收割,基本拉平加息局的盈虧水位;上策是在中策的基礎上再拿下中國,美國將加息局的盈利水位拉到最高,一石二鳥既可渡劫又打壓中國。
對歐美來說,下中策只是幫助美國暫時脫險,讓歐洲緩解一下痛苦。想要盈利只有美國實現上策,中國的防線被撕開后發展勢頭被打斷才行,否則美國會輸了大局,歐洲經歷的慘痛也將毫無意義,就算歐洲和俄羅斯同歸于盡,也是輸得連底褲都沒。
從歐洲到東亞,GDP總量大概23.7萬億美元,再加上美國的22.94萬億美元,一共46.7萬億美元。而美國在疫情期間發行的總貨幣數量約59萬億美元,如此還有將近13萬億美元的缺口。美元進入緊縮周期遏制高通脹,核心還是要將美國超發的貨幣轉移出去,也就是全球大家都脹一脹,美國也就渡過危機了。但現在很多國家有明顯的去美元化趨勢,若美元緊縮周期下半場不能落地,上半場的大好局面將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