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國接連退貨,蘇-35發生了啥?
1971年,蘇霍伊設計局在完成蘇-27的設計初稿時,一定不會想到二十年后,這種后來被北約稱為“側衛”的戰斗機,會成為俄羅斯在獨立之初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為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財政做出巨大貢獻,以至于有“提款機”之稱。
深知“側衛”家族意義的俄羅斯也從未放棄對其改進,而作為“側衛”家族最新最先進也是最拿得出手的成員,蘇-35就算難以再現當年蘇-27的輝煌,打下一片差不多的江山似乎也不是問題,然而現實是在2021年底、2022年初,蘇-35“超級側衛”卻遭遇了始料未及的滑鐵盧——印尼退貨,埃及即將退貨,阿爾及利亞正準備退貨,前景用愁云慘淡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目前蘇-35的用戶除了俄羅斯自己,也就是中國了。其中俄羅斯空天軍訂購了約100架,我國則在2015年11月訂購了24架,交貨速度很快,2018年11月最后一架屬于中國空軍的蘇-35從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加加林飛機制造廠起飛回國,合同總價25億美元,而非之前傳言的20億美元。
近年來空軍實力突飛猛進的中國都買了,這顯然是最好的廣告,所以在向中國交貨尚未完成時,2018年2月印尼與俄羅斯簽了11架蘇-35的合同,總價11.4億美元。
但簽字后不過半年,這筆買賣就有了變數。
原因就是2018年1月美國的《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生效,這部美國法律把任何試圖購買俄制武器的國家和實體都列為制裁對象。印尼與美國的關系一直算不錯,也裝備了F-16等美制戰斗機,如果堅持買俄羅斯戰斗機,在美元支付體系下印尼軍方和銀行都可能遭到來自美國的“問候”,那就得不償失了,唯一的補救辦法是用棕櫚油、橡膠等貨物進行以貨易貨,但俄羅斯又不太愿意,所以結果也就只有一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