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最看重的“側衛”家族成員是誰?肯定猜不到
12月22日,俄羅斯聯邦國防部宣布,一批新出廠的蘇-34“鴨嘴獸”已抵達位于莫斯科東南240公里的利佩茨克國家航空人員訓練與試驗中心。這些耐寒的“鴨嘴獸”從新西伯利亞的制造廠直飛利佩茨克,直線距離超過3000公里,顯示了強大的續航能力。
據俄羅斯媒體透露,這批剛到利佩茨克的蘇-34是2020年6月俄羅斯國防部和聯合飛機公司簽的3年制造24架合同的一部分,由位于新西伯利亞的契卡洛夫工廠生產,編在2021年生產計劃內,11月已經交付了4架給駐扎了在哈巴羅夫斯克庫爾巴機場的第277轟炸航空團,此次交付給了利佩茨克的第968獨立混成航空團。
蘇-34最早的名稱是蘇-27IB,從外貌來看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并列雙座式座艙。1986年開始開發,1990年4月13日首架原型機T-10V-1完成首飛,不過隨之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困難無力支持蘇-34的量產和升級,直到2008年才批量生產了32架,而通過國家測試并進入俄軍正式服役則是2014年的事了。
雖然命途坎坷,但對比一下“側衛”家族在俄羅斯空天軍的裝備數量,生得晚的蘇-34還是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蘇-27衍生型號,截止2020年已裝備122架以上;共青城加加林工廠生產的蘇-35裝備了約97架;伊爾庫茨克飛機制造廠生產的蘇-30SM裝備了113架,另有22架隸屬黑海艦隊海軍航空兵,嚴格來說不算空天軍編制;數量最少的也是共青城的產品,即蘇-30M2,只有20架。
蘇-34最受俄軍歡迎也是正常的,這種有一定奪取制空權能力的轟炸機算是“多面手”,專業點說就是多用途戰斗機很好地迎合了俄羅斯空天軍的需求——用數量有限的飛機執行幾乎所有類型的任務。畢竟不是蘇聯了,沒那么多軍費能用來買專職專用的飛機,只能盡量讓同一種飛機干盡可能多的活兒。
話是這么說,不過蘇-34的主營業務還是對地攻擊,那張“鴨嘴”里裝了一部Sh-141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在對地模式時可以鎖定75公里外的坦克裝甲車輛目標,并具備地形自動跟蹤模式,更能使用多種防區外精確打擊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