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艦,日本“下餃子”的速度也加快了!
時至今日,分析1950年朝鮮戰爭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日本。美國為了半島戰事,不但重塑了已碎成渣的日本經濟,更重要的是不得不松開套在日本脖子上的鐵鏈,允許日本重新武裝,尤其是對一個島國至關重要的海軍——之后叱咤東亞半世紀的頂著“自衛隊”之名的日本海軍,就是從那時開始發跡的。
20世紀80年代被美國陰了一把以后,日本的經濟雖遭重創,但在軍費上從來沒吝嗇過,日本海上自衛隊每年都在服役新艦艇,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先進,速度也在加快,僅僅2021年一年,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和三井玉野造船廠就為海自各造了2艘“最上”級護衛艦,分別是“最上”號、“熊野”號、“能代”號、“三隈”號——皆以舊日本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命名,但更重要的是,這是近年來日本海自艦艇水下最密集的一次!
這條“最上”級對日本海自來說意義也確實不一樣。近些年來日本多把資源集中在建造準航母、大型盾艦和AIP潛艇上,對較小的常規水面艦艇似乎已經淡忘很久了,這次卻一口氣下了8艘訂單,計采購量更是達到22艘,這個數量已足以取代目前仍在役的“初雪”、“朝霧”、“阿武隈”三型驅護艦和“隼”級導彈艇,預計首批8艘“最上”會在2023年之前全部下水。
實際上日本海自的常規中小型艦艇也確實到了該退役的時候了,如“初雪”級共12艘,全部在1982~1987年間建造,在役6艘;差不多同時期的“朝霧”共建8艘,全部在役;縮小版“朝霧”的“阿武隈”級共建6艘,全部在役;“隼”級共建6艘,全部在役。這些滿排都不超過5000噸的驅護艦和導彈艇壽命所剩無幾,加速新艦建造服役也在情理之中,只不過若是確以“最上”一級來代替這幾型驅護艦,倒有考慮不周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