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這么狂,有多強的遠程打擊能力?
按理說周邊無強國,澳大利亞應該倍兒有安全感,尤其抱上美國這條大粗腿以后,無需為國防投入太多,但問題也就出在這個地理位置上。
周圍都是黃皮膚亞洲人組成的國家,唯獨因為歷史原因生生地在這片亞洲黃種人的地盤中造出一個以白種人為主體的異類,怎么看怎么別扭,因此澳大利亞除了賣力巴結能罩自己的美國外,也相當重視國防力量的發展,這次不惜撕毀與法國的潛艇合同也要向英美買核潛艇,其實也是這種焦慮心態的一種折射,只是折得有點過。
焦慮歸焦慮,焦慮完了還是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問題,那就是如果澳大利亞真的把中國視為潛在對手并試圖在南海——這已經是離澳大利亞最近的中國領土——跟中國過不去的話,澳大利亞軍隊有沒有這個能力?
嚴格來講,現在的澳大利亞軍隊不行,但十多年前即2010年左右澳軍還是有這能力的,因為那個時候澳大利亞空軍的美制F-111“土豚”戰斗轟炸機還未退役,這種作戰半徑超過2000公里的戰斗轟炸機搭配機載巡航導彈,遠程打擊能力相當可觀,但2011年澳大利亞空軍將最后的F-111C退役后,澳軍只能依靠F/A-18攜帶美國制造的聯合空地打擊彈藥來執行遠程打擊任務。
澳軍的F/A-18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支援下有720公里的作戰半徑,攜帶的JASSM導彈最大射程370公里,因此在理論上來說澳空軍可以打擊約1100公里外的目標,聽起來已經可以算遠程打擊了,但現實更加骨感。
澳軍潛艇如果從澳大利亞西海岸的基地出發,要航行5600公里才能達到南海,澳軍戰機如果從北海岸的達爾文出發,距離南海仍有4000公里之遙,這個距離無論是澳軍的F/A-18還是美軍的F-35都不可能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支援下抵達,就算把澳軍全部7架KC-30加油機都調來支援,也只能保證幾架飛機進行這么超長距離的戰斗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