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又漲價了?美媒:別急,更壞的還在后面
F-35的前身JSF計劃當初被立項時,美國是希望能開發出一款比F-22略有不足但能便宜不少的隱形五代機,順便還能把盟友們的嘴堵上,于是這個看似很完美的計劃順利通過并拿到了國會預算,并成功吸納了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北約盟友出資開發。但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真不可控,F-35在開發過程中支出嚴重超標,比支出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進度滯后。
1993年美國國防部啟動JSF的驗證機研究,1994年1月成立項目辦公室,1996年11月正式啟動JSF項目。從前期的這些工作進度來看似乎還算正常,但可能是冷戰結束后國防壓力太小,是第一架上天的F-35A是在2006年12月才在沃思堡試飛成功,而第一支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的F-35A中隊正式成立則拖到了2016年8月——這還是美軍自用的F-35。
不過自從F-35系列正式定型并走上批量生產的正軌后,這價格倒真是慢慢下來了。據F-35的支持者們聲稱,F-35A基本型的單價已經降到7800萬美元,比最初的1.116億美元單價下降了近三分之一。越來越便宜也使F-35逐漸變得吃香起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歐洲的北約成員國試圖用F-35作為自己的下一代空軍主力。
不過這種越來越便宜的趨勢可能在2021年要被終結了,至少對美國空軍自用的F-35來說會是這樣。
對于無法再把價格往下砍的原因,洛馬的首席財務官肯尼斯·波森里德聲稱,是由于通貨膨脹以及軍方對戰機上的新能力要求,F-35的價格要往上走一走,至于海軍陸戰隊的B型和海軍的C型,或許還能繼續下降。
通貨膨脹,美國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被這個問題困擾了,這次算是全補回來了——截止2021年7月,美國的通脹率已經達到5.4%——其實還不算太高,但在過去十年間,美國的通脹率最高也還不到2%!由此可見這次通脹對美國經濟的打擊有多大了。
對戰機的新能力要求其實就是F-35 Block4升級計劃的一部分。這個升級計劃打算要給新F-35使用更先進的組件制造,包括高分辨率顯示器、運算速度更快的中央計算機和更先進的光電瞄準系統,這些部件哪個都需要不知多少次試驗和昂貴的成本。
洛馬副總裁格雷戈里·烏爾默就直接多了,表示在F-35A的第15、16、17批次生產完成后,F-35A的價格可能會上漲。之前在2月,烏爾默就指出由于F-35在未來三年內的采購數量將大幅減少,數量可能達到100架以上,以及Block4批次采用大量新技術,成本肯定會漲,價格自然也得漲。
其實對這種采購量成百上千的大宗商品,不能只看單價,數量本身也是一種質量。五角大樓計劃耗資4000億美元采購約2500架F-35,包括空軍的1763架F-35A,海軍陸戰隊的353架F-35B,給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340架F-35C。除了美軍自用,還計劃到2046年向國外出口900架F-35,總數應該有可能會超過5000架。
這個數字可以說絕對能撼動全球格局,但前提是F-35能毫無瑕疵地交付5000架,而考慮到目前F-35時不時爆出各類問題,五角大樓哪里有膽子跟洛馬簽全速生產的長期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