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廠拉胯怎么辦?美軍想出一妙招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戰役即將打響的那一刻,日本聯合艦隊上下大概沒人料得到這一戰會讓日本人遭受“350年來首次決定性戰敗”,更沒有料到的是,上個月才剛剛在珊瑚海被“確定擊沉”的美軍“約克城”號航母居然只用了不到一個月就完成維修并再次投入戰斗,并在中途島給予日軍重大殺傷。
戰前日軍進行戰役推演時認為美軍能投入作戰的只有“企業”號、“大黃蜂”號2艘航母和部署在中途島的部分陸基航空兵,但造船業實力遠超日本的美國用實際行動給了山本五十六一個大大的“驚喜”,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軍能打贏中途島,船廠和船廠工人們的功勞不亞于犧牲在中途島的美軍飛行員們。
事實上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每一場海戰,艦艇損管和維護保障做的最好的莫過于美國海軍,更不用說支援中英蘇的海量物資......也就是那個時候的美帝,無愧于“燈塔”一稱,遠不是現在爛到根的孬樣。
說他“爛到根”真不冤枉,最近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的報告顯示,因為造船廠缺乏艦艇維修的零件、流程和計劃等,美國海軍如今可能無法做到快速修復在戰斗中受損的艦艇并將其送回戰場。
對此問題問責辦公室的建議是要求海軍成立一個新的指揮部來專門負責戰損的海軍艦艇,美國海軍高層的意見是“部分同意”問責辦公室的調查結果和建議——實際上這早就不是短期問題了,自從二戰結束后美國海軍就基本沒有快速維修戰損艦艇的需求了,自然也就沒這個能力了。
尤其是冷戰結束后,美國海軍大力削減快速維修戰損艦艇的能力來節省開支,繼而轉向滿足和平時期艦艇的維修保養即可,但這么清閑的日子并未持續多久,進入21世紀后隨著美軍需要在越來越多的地區維持存在,戰備水平隨之下降,美國海軍不得不重新審視應該恢復快速維修戰損艦艇的需求,否則將來有可能要吃大虧,或許是足以葬送整個美國的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