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拒西進,引領中東大變局,這招真絕了
今年世界大國格局,變化出現在俄烏戰爭,在烏克蘭開始,但收割卻可能是在中東地區。換個角度說,美俄歐三方在烏克蘭戰場上博弈,中國在旁,中國維持與俄羅斯正常的貿易關系。然而,就算明年俄烏談判談出個結果,劃分好勢力范圍,美俄歐三方在烏克蘭仍然會是一個對峙的局面。
但俄烏戰爭所沖撞出來的結果,卻可能會在中東地區開花結果,中東地區的格局將會有所改變。殖民帝國時期以來,中東地區向來是大國勢力競爭的場所。中東地區有豐富的石油蘊藏,其油氣儲量占全球2/3以上。
1908年5月英國在伊朗打出第一口油井到今天,石油為中東地區國家帶來巨量的財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與戰略資源,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各大國勢力爭相進入中東地區。再加上千多年來,中東地區各族的恩恩怨怨,有宗教信仰上宗派的不同,又有族群之間的恩怨。外部大國勢力的競逐,加上內部族群之間的紛爭,中東地區成了戰火頻仍的地區。
1974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與沙特阿拉伯王室達成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一,美國向沙特出售軍事武器,同時保障沙特的國土安全不受以色列侵犯。二,作為回報,沙特所有的石油出口必須全部以美元計價,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自此,石油美元誕生,也確保了美元在全球的支配性地位,成為美國全球霸權的重要支柱。也同時,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更加穩固。
但是,由于中東地區宗派的不同,各族之間的恩怨,注定了美國不可能全然掌控中東地區。從離岸平衡戰略的角度來看,也不需要全然掌控。美國在中東地區透過兩個支點國家,已然成為在中東地區最大的強權勢力。第一個是以色列,以色列軍力強盛,歷經五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的小霸王,有科技,有工業,軍力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