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出重拳,中美芯片大戰爆發,中國穩扎穩打
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生效了國會在上個月通過的《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有研究機構預測,根據該法案,可能多達43%的美國對華投資將遭到審查,以確保美國供應鏈“不受包括中國在內的相關國家的影響”。
8月12日,中國人壽、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鋁業、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陸續發布公告稱擬將美國存托股份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
我們的國企和科技巨頭之所以選擇紛紛從美國退市或者在香港雙上市,很明前也在規避中美激烈博弈和技術脫鉤所帶來的不可預測風險。近兩年來,美國借助《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不斷以“摘牌”威嚇中概股,目前已將160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列入預摘牌清單。可見,美國不愿意再讓中資企業在美國市場融資。
換句話來說,中國在美國金融市場獲取投資的難度、成本和風險都在成倍增加,面對這樣嚴酷的外部融資環境,很多企業都選擇提前回到國內市場融資,以避免被殃及池魚。
8月1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從8月15日起對設計GAAFET(全柵場效應晶體管)結構集成電路所必需的EDA軟件、金剛石和氧化鎵為代表的超寬帶半導體材料、燃氣渦輪發動機使用的壓力增益燃燒(PGC)等四項技術實施新的出口管制。
8月24日,美國最新的對華出口管制生效,華盛頓此次以“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問題為由,將中國7家與航空航天有關的實體列入其出口管制清單。
根據美媒的報道,截止到8月中旬,華盛頓已將約600家中國實體列入該清單,其中110多家是自拜登上臺以來新增的。
8月份,中美密集出招,尤其是美國正在加速對華技術封鎖,實現某種程度上的技術脫鉤,其目的還是維持自己全球科技霸主的地位。
再結合去年美國國會通過并實施的《2021年創新和競爭法案》,美國在面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技術攻勢”的時候,竭力維護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以確保霸權體系的穩固。